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的使用步骤涵盖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术前准备
患者准备
解释流程:向患者说明检查过程,消除紧张情绪。
体位固定:患者仰卧,头部靠近检查者,必要时垫小枕辅助固定。
麻醉处理:A超检查需在结膜囊内滴表面麻醉药(如盐酸丙美卡因),B超检查无需麻醉。
设备准备
仪器预热:开机预热20分钟,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探头选择:
A超探头:用于测量眼轴长度,需直接接触角膜或使用水浴法(配合眼杯)。
B超探头:用于观察眼部结构,通常置于眼睑上扫描,频率为10-25MHz。
参数设置:根据检查需求调节深度、增益、频率等参数。例如,B超检查视网膜后段时需增大增益。
环境准备
消毒处理:用75%酒精棉签消毒探头,待干后使用。
耦合剂涂抹:在患者眼睑和探头上涂抹适量耦合剂,确保声波传导。
二、术中操作
A超检查(以眼轴测量为例)
探头放置:检查者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撑开被测眼上下眼睑,另一手持A超探头垂直置于角膜中央。
参数调节:调节增益至较小位置,踩脚踏开关进入测量界面。
数据采集:保持探头稳定,仪器自动获取10组数据后,按F3键进入数据分析界面,筛选有效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B超检查(以眼部结构观察为例)
探头放置:将B超探头轻放于患者眼睑上,保持垂直,并用另一只手固定头部。
扫描方式:
横扫描:探头横行置于角膜缘,标志向鼻侧,声束横扫对侧眼眶。
纵扫描:探头与横扫描垂直90°,声束沿子午线扫描。
轴位扫描:探头置于眼角膜或闭合眼睑中央,声束经过眼球和视神经。
动态观察:发现病变后,让患者转动眼球,从多个角度观察病变性质、位置和范围。
特殊检查技术
压迫试验:用探头轻压眼球,观察肿物是否变形(囊性或软性肿物会变形)。
磁性试验:用电磁铁移动观察球内异物是否移行(阳性表示异物有磁性)。
低头法:让患者低头,观察玻璃体无回声区内膜样回声与眼底的关系。
三、术后处理
数据记录与分析
结果保存:记录测量数据或观察结果,保存图片或视频。
报告打印:使用相片纸打印B超图像,确保图像质量。
设备维护
探头清洁:用医用棉签蘸酒精清洗探头与眼睛接触的端部,防止交叉感染。
关机操作:按ESC键退回用户界面后关机,盖好防尘布。
患者护理
擦拭眼睛:递给患者纸巾,协助擦净眼睑上的耦合剂。
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检查完毕,指导术后注意事项。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