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洁牙机的使用步骤涵盖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与沟通
检查患者口腔状况,确认无超声波洁牙禁忌症(如心脏起搏器、传染病、严重牙周炎等)。
告知患者治疗流程、可能的不适感(如酸痛、出血)及术后注意事项,缓解其紧张情绪。
设备与材料准备
设备检查:确保超声洁牙机功能正常,工作尖无磨损或裂纹,水管、脚踏开关等配件完好。
材料准备:准备抗菌含漱液(如氯己定)、抛光膏、探针、口镜、吸唾器等辅助工具。
环境消毒:治疗台面、器械盘等需用消毒剂擦拭,操作前开启紫外线灯消毒诊室。
患者防护与体位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头部稍后仰,颈部垫软枕,确保舒适且便于操作。
为患者佩戴护目镜、防污围巾,防止液体溅入眼睛或污染衣物。
二、术中操作
口腔消毒与漱口
让患者用抗菌含漱液(如3%过氧化氢或0.12%氯己定)含漱1分钟,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降低感染风险。
洁牙机参数调节
功率设置:根据牙石厚度和硬度调节功率,一般从低功率(如1-2档)开始,逐步增加至有效清除牙石的最小功率,避免损伤牙面。
水量调节:确保水流充足,既能冷却工作尖防止过热,又能冲走碎屑,保持视野清晰。
工作尖选择:根据牙石位置和形态选择合适的工作尖(如细圆型用于龈下结石,细尖型用于邻面结石,一字型用于大块结石)。
洁牙操作技巧
握持方式:以握笔式握持洁牙机柄,操作时保持手腕稳定,利用肘部或肩部作为支点,减少手部疲劳。
接触角度与移动:将工作尖前端侧边轻轻以小于15°角接触牙石下方,短距离快速来回移动,利用超声振动击碎并振落牙石。避免工作尖直接接触牙釉质或牙骨质表面反复操作。
分区段操作:按牙位分区段逐个进行洁治,如先洁治上颌后牙,再洁治下颌后牙,最后洁治前牙区。每个区段操作时间控制在3-5分钟,避免长时间持续振动导致牙面损伤或患者不适。
特殊牙石处理:对于大而坚硬的龈上牙石,可采用分割法,即先用工作尖将大块牙石分割成数块使其碎落,或将工作尖置于牙石与牙面结合处边缘振动,使牙石与牙面分离碎裂。
间歇与停顿:操作过程中应有间歇和停顿,避免洁牙机一直工作导致过热或患者不适。
实时监控与调整
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明显疼痛或不适,立即暂停操作并调整功率或工作尖位置。
检查洁治效果,确保牙石清除彻底,无遗漏。对于细小或邻面的牙结石,可用探针辅助检查,必要时用手用器械补充刮除。
三、术后处理
牙面抛光
使用抛光毛刷或抛光杯蘸取抛光膏(或牙膏),以低速手机轻柔抛光牙面,使牙面光洁无刻痕,减少菌斑和色素附着,延缓牙石再沉积。
抛光顺序:先抛光上颌后牙,再抛光下颌后牙,最后抛光前牙区。每个牙面抛光时间约10-15秒。
冲洗与上药
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牙龈,清除残留牙石碎屑和抛光膏。冲洗时不可加压,防止损伤牙龈。
如患者牙龈红肿或洁牙时出血较多,可在牙龈沟内上药(如派力奥或碘甘油),促进炎症消退。
卫生宣教与随访
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如24小时内避免冷热刺激、硬物咀嚼,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刷牙等。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牙线、牙缝刷等辅助清洁工具,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每6-12个月洁牙一次)。
记录治疗过程及患者反应,预约下次复诊时间。
四、注意事项
禁忌症与慎用情况
绝对禁忌:置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新型起搏器具有屏障功能者除外)、传染性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
相对禁忌:牙本质敏感、牙釉质发育不良、钛种植体或瓷修复体表面洁治时需改用塑料工作头等非金属超声工作头。
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
避免工作尖空载运行,防止设备损坏或产生高热。
操作时保持视野清晰,及时吸走唾液和碎屑,防止误吸或误吞。
医护人员需佩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减少接触血液和微生物。
设备维护与消毒
洁牙机手机及工作头需严格消毒,每位患者更换高压消毒手机,防止交叉感染。
治疗开始前先放空手机后部管道中的存水,治疗过程中用强力吸引器吸走液体,减少诊室内带菌的气雾。
定期校准设备参数,确保功率、水量等准确可靠。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