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监测诊疗系统作为集诊断与治疗引导于一体的医疗设备,其操作需兼顾图像质量、患者安全及治疗精准性。以下是使用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注意事项,涵盖设备操作、患者管理、感染控制及维护保养等方面:
一、设备操作规范
探头使用与保护
避免碰撞与坠落:探头是精密部件,碰撞可能导致内部晶片损坏或图像失真。操作时需轻拿轻放,使用后立即放入专用保护套。
防止过热:长时间连续使用(如术中监测)可能导致探头过热,需间歇性暂停或启用散热模式,避免图像质量下降或设备故障。
频率匹配:根据检查部位选择合适频率(如高频探头用于浅表组织,低频探头用于深部器官),避免频率错配导致穿透力不足或分辨率降低。
多普勒模式限制:彩色多普勒或频谱多普勒模式下,需控制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建议<60°),否则可能导致血流速度测量误差。
图像质量优化
动态调整参数:根据患者体型(肥胖/消瘦)、组织特性(含气/含液)实时调整增益、TGC(时间增益补偿)、深度等,避免图像过暗或过亮。
伪影识别与排除:
混响伪影:常见于含液结构(如膀胱、囊肿),表现为等距离平行条纹,可通过改变探头角度或加压消除。
侧壁失落伪影:在血管或囊肿侧壁出现,需调整声束入射角度或使用侧向增益补偿。
镜像伪影:见于强反射界面(如膈肌),需通过多切面扫描确认病变真实性。
弹性成像注意事项:弹性评分需结合B超图像,避免单纯依赖硬度判断良恶性(如部分乳腺癌可能表现为软质)。
治疗引导精准性
穿刺路径规划:在引导活检或消融时,需避开大血管、神经及重要脏器,利用超声实时监测针尖位置,防止误穿。
能量设备联用:与HIFU、射频消融等设备联用时,需严格设置治疗参数(如功率、时间),并持续监测治疗区域温度变化,避免组织碳化或邻近器官损伤。
术中并发症处理:如发现出血、气胸等并发症,需立即暂停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压迫止血、胸腔穿刺)。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