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TCD)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穿透颅骨自然薄弱部位,评估脑血流动力学的无创性检查设备。其使用步骤可分为操作前准备、血管定位与探测、参数测量与分析、结果报告与后续处理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操作前准备
设备检查与校准
检查电源线、探头、显示屏等部件是否完好,确保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根据《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校准标准》(2020),校准2MHz探头功率输出(<100mW/cm²,空间峰值时间平均),设定取样容积(8-10mm)并确保检测深度误差<±2mm。
受检者评估与准备
适应证筛选:优先选择疑似脑血管痉挛(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评估(如高血压脑病)及卒中病因筛查(如卵圆孔未闭)的病例。
基础生命体征检测:血压需控制在90-180/60-110 mmHg范围。
颅骨声窗预判:颞骨厚度>4mm者需调整检测参数。
体位调整:采用仰卧位或半坐位,颈部保持自然伸展,避免过度屈曲导致椎动脉受压。儿童或意识障碍受检者需固定头部,使用软垫减少移动伪影。
探头与参数设置
选择2MHz脉冲波探头,初始深度设定为50-60mm(MCA探测),功率调整至10%-20%以避免超声生物效应。
取样容积(SVL)设置为5-10mm,壁滤波(WF)调至80-100Hz,确保低速血流信号不被滤除。
二、血管定位与探测
四大关键声窗定位
颞窗:位于耳屏前1-5cm的颧弓上方区域,分前、中、后三部分。操作者需以探头作扇形扫查,寻找血流信号较强的位置。
大脑中动脉(MCA):深度45-65mm,血流方向朝向探头(正向频谱)。
大脑前动脉(ACA):深度60-75mm,血流方向背离探头(负向频谱)。
大脑后动脉(PCA):通过调整探头角度至枕部方向,区分P1(正向)与P2(负向)段。
眼窗:闭眼后轻置探头于眼睑上,倾斜10°-15°避开晶状体,探测颈内动脉虹吸段(CS)及眼动脉(OA)。需严格控制检测时间(<5分钟)以减少热损伤风险。
枕窗:受检者头前倾,探头置于枕骨大孔中线旁1cm,深度75-100mm探测基底动脉(BA)及椎动脉(VA),注意区分左右侧血流方向差异。
颈动脉颅外段(ICAex)评估:探头置于下颌角下方,深度40-50mm,结合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判断侧支循环。
特殊情况处理
遇颅骨增厚(如老年女性)时,可采用谐波成像技术或微泡造影剂增强信号穿透性。
调整探头倾角至声束与血管走行平行,以获取频移信号。
三、参数测量与分析
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
峰值流速(PSV):反映血管狭窄程度(如MCA狭窄时PSV>200cm/s),取3个连续心动周期均值。
搏动指数(PI):PI>1.2提示颅内压增高,PI<0.6可能为动静脉畸形。
舒张末期流速(EDV):评估脑灌注压的重要指标。
血流方向判定:采用零基线偏移校正技术,朝向探头为正向(频谱位于基线上方),背离探头为负向(频谱位于基线下方)。
特殊检测模式
动态压颈试验:压迫颈总动脉10秒,观察MCA血流速度变化,判断前交通动脉开放状态。
过度通气试验:要求受检者深呼吸30秒,检测血流速度下降幅度,评估脑血管反应性。
栓子检测:符合国际脑血流动力学学会(ICHS)2018标准,采样时间≥30分钟,双通道同步检测。栓子信号判定标准为短时程(<300ms)、高强度(>9dB)。
伪影鉴别
区分机械伪影(探头抖动导致的锯齿状频谱)与生理性伪影(如呼吸波动),后者可通过延长取样时间观察周期性变化。
四、结果报告与后续处理
结果记录与保存
记录所有探测动脉的深度、流速及频谱形态,异常结果需保存动态视频以备复核。
采用Lindegaard比值(MCA平均流速/同侧ICAex流速)鉴别栓塞与狭窄,比值>3提示血管痉挛。
按国际指南要求,需在4小时间隔内两次检测到振荡波(来回血流)或收缩期尖峰信号。
报告规范
包含声窗质量分级(I-IV级)、血流频谱形态描述。
异常结果需进行双侧对比和动态随访,采用标准化术语(参照SNOOP分类系统)。
后续处理
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MCA流速下降>60%需立即放置转流管;心脏手术中双侧流速不对称提示栓塞事件。
眼窗检测时MI值(机械指数)需<0.3,累计暴露时间不超过FDA推荐的50分钟/次。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