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贴片是超声检查中用于传导超声波、辅助成像的重要耗材,其使用注意事项涵盖检查前、中、后全流程,同时涉及患者安全、图像质量及设备维护等方面。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准备
贴片选择与核对
类型匹配:根据检查部位(如腹部、乳腺、甲状腺等)选择专用贴片,确保尺寸、形状与探头适配。例如,浅表器官检查需选用薄型、高灵敏度贴片,而腹部检查可使用厚型、耐用型贴片。
有效期检查:确认贴片未过期,过期产品可能导致粘性下降或图像失真。
包装完整性:检查包装是否密封,避免使用破损或受潮的贴片,防止细菌污染或性能失效。
患者准备
皮肤清洁:检查部位需彻底清洁,去除油脂、膏药或毛发,以减少超声波衰减。例如,腹部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并避免涂抹护肤品。
过敏史询问:询问患者是否对贴片材质(如丙烯酸酯、硅胶)过敏,必要时进行皮肤测试或选择低敏产品。
体位指导:根据检查需求指导患者采取合适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确保贴片与皮肤紧密贴合。
设备与环境准备
探头消毒:使用前对探头进行低水平消毒(如75%乙醇擦拭),避免交叉感染。
温度控制:保持检查室温度适宜(22-25℃),避免贴片因低温变硬或高温粘连。
耦合剂选择:若需额外使用耦合剂,应选择与贴片兼容的无油、水溶性产品,防止腐蚀贴片或影响图像质量。
二、检查中操作
贴片粘贴技巧
无气泡粘贴:从贴片中心向外缓慢抚平,排除气泡,确保超声波均匀传导。气泡会导致图像伪影或信号丢失。
边缘固定:重点按压贴片边缘,防止检查过程中移位或卷边。例如,乳腺检查时需确保贴片完全覆盖乳腺组织及周围皮肤。
避免重复粘贴:贴片一旦粘贴,尽量避免反复撕贴,以免降低粘性或损伤皮肤。
探头使用规范
轻柔接触:将探头轻压在贴片上,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贴片变形或患者不适。
均匀滑动:检查过程中保持探头平稳移动,避免快速拉扯贴片,防止脱落或皮肤擦伤。
角度调整:根据解剖结构调整探头角度,确保贴片与皮肤始终紧密贴合,减少超声波反射损失。
实时监测与调整
图像质量检查:通过显示器观察图像清晰度,若出现条纹、噪点或信号减弱,可能是贴片移位或气泡导致,需立即调整。
患者反馈: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疼痛或不适,及时调整贴片位置或检查力度。
三、检查后处理
贴片移除与皮肤护理
缓慢撕除:沿毛发生长方向或贴片边缘缓慢撕下,避免突然拉扯导致皮肤损伤。
皮肤清洁:用温水和温和清洁剂清洗检查部位,去除残留耦合剂或粘胶,必要时涂抹保湿霜缓解皮肤干燥。
过敏处理:若患者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立即停止使用同类贴片,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治疗。
贴片与探头清洁
贴片废弃:一次性贴片需按医疗废物处理,禁止重复使用。
探头消毒:检查后对探头进行彻底消毒,防止交叉感染。若贴片残留粘胶,可用专用清洁剂擦拭。
设备存放:将探头归位至干燥、避光处,避免贴片残留物腐蚀探头表面。
记录与反馈
异常记录:在检查报告中注明贴片使用情况(如型号、更换原因),为后续检查提供参考。
问题反馈:若贴片出现质量问题(如粘性不足、图像干扰),及时联系供应商或设备工程师排查原因。
四、特殊场景注意
儿童与老年患者
儿童:选择低敏、易撕贴片,减少皮肤刺激;检查时需家长协助固定体位,防止贴片被误撕。
老年患者:皮肤薄嫩者需缩短贴片停留时间,检查后加强皮肤观察,预防压疮或破损。
感染控制
传染病患者:使用一次性贴片,检查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探头需进行高水平消毒(如含氯消毒剂浸泡)。
开放伤口:避免在伤口或破损皮肤上使用贴片,必要时改用无菌耦合剂直接接触探头。
设备兼容性
新型探头:使用前确认贴片与探头频率、尺寸匹配,防止因不兼容导致图像伪影或设备损坏。
便携式超声:选择轻薄、易携带的贴片,适应野外或床旁检查需求。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