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超声吸引活检针的注意事项涵盖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及整体安全规范,具体如下:
一、术前准备与评估
适应症与禁忌症筛查
确认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感染病灶或严重心肺疾病等禁忌症。例如,凝血障碍患者穿刺后出血风险显著升高,需谨慎评估或采取预防措施。
评估病灶特性:实性病变优先选择切割活检针(如14-18G),而液性成分为主的病灶(如囊肿)更适合细针抽吸,避免组织切割针导致样本稀释或污染。
器械与患者准备
器械选择:根据病灶位置和深度选择针型。例如,深部器官(如肺、肝)需设计避开血管和重要结构的针道,并使用同轴套管针实现单通道多次取样,降低针道转移风险。
患者准备:建立静脉通路以备紧急情况;局部麻醉(如1-2%利多卡因)减轻疼痛;训练患者配合呼吸(胸腹部穿刺需屏气),避免因呼吸运动导致针尖偏移。
影像定位与路径规划
通过CT或超声确定穿刺路径和靶点位置,标记皮肤穿刺点。例如,肝穿刺需避开胆囊、胆管、胰腺等结构,上腹部肿物穿刺时需嘱患者屏气不动,避免咳嗽或急剧呼吸。
二、术中操作规范
无菌操作与消毒
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手术区域皮肤消毒后铺无菌巾,使用已灭菌的穿刺探头(如环氧乙烷灭菌)。操作人员需戴无菌手套,避免污染针尖或样本。
穿刺技术与取样要点
分步进针:采用“三步法”——引导针穿透皮肤至浅层,套管针推进至病灶边缘,活检针突入目标区域获取组织。例如,骨组织活检需保持与长轴平行进针,避免针尖弯曲。
取样技巧:半自动活检针需确保内芯凹槽完全置于病灶内,快速击发套管完成切割;手动负压抽吸时,在患者屏气条件下将针推入肿块内2-3cm,停顿1-2秒后旋转360°退针。
避免损伤:操作中避免多次穿刺或过度挤压,防止组织损伤或增加患者痛苦。例如,较大肿物应在其周边开始取样,避开中心坏死液化区,提高肿瘤细胞检出率。
实时影像监测
在超声或CT引导下,实时观察针尖位置和穿刺深度。例如,超声下可清晰显示针尖显影和外针刻度(每10mm标记),便于调整进针方向和深度。
三、术后处理与并发症预防
样本处理与送检
立即将获取的组织样本置入福尔马林固定液中,肿瘤标本需整块移除以防止污染。遵循病理学实验室规定,确保样本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穿刺点护理与观察
按压穿刺点5-10分钟止血,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征象(如胸穿后2小时需复查CT)。保持伤口干燥24小时,避免负重活动48小时;出现发热、剧痛或出血不止时,需立即就医。
医疗废弃物处理
一次性使用活检针及配件需按医疗废弃物处理规定丢弃,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例如,使用后的针头应放入专用锐器盒,禁止重复使用。
四、整体安全规范
产品完整性检查
使用前确认包装完好,检查活检针及配件(如保护套、连接管)是否完整、清洁且锋利。若发现损坏或锈蚀,需立即更换。
操作记录与追踪
详细记录活检针使用情况,包括规格、穿刺部位、取样次数等,以便追踪和管理。若发生异常情况或不良事件,需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
环境与设备维护
定期清洁和消毒活检针存放区域,保持环境整洁卫生。例如,使用高温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设备,确保器械无菌状态。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