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用前准备
检查设备:使用前应仔细检查止血带是否完好,包括是否有损坏、漏气(对于气囊式止血带)、固定装置是否牢固等。
清洁皮肤:使用部位的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清洁,以免增加皮肤损伤风险。
2.操作过程
定位准确:压迫止血带需放置在穿刺点正上方,确保压迫位置准确。
压力适中:压迫力度需适中,避免过紧导致组织缺血或神经损伤,同时防止过松导致止血失败。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在压迫止血带与皮肤之间放置软布或纱布,减少皮肤压迫损伤。
固定牢固:确保止血带固定牢靠,避免移位或滑脱。
3.使用过程中的观察
观察血液循环:定期观察患者肢体的颜色、温度和感觉,确保血液循环正常。如出现皮肤变色、肿胀或冰冷,可能是压迫过度的迹象,需及时调整。
记录使用时间:记录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组织损伤。
注意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疼痛、麻木或其他不适症状,必要时及时减压。
4.使用时间控制
压迫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压迫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隔1小时需松开止血带3-5分钟,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逐渐减压:解除压迫时应逐渐减压,避免突然释放压力导致出血。
5.特殊情况
禁忌症:对于存在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肢体远端缺血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使用止血带。
急救场景:在急救场景中,如条件允许,优先选择旋压式或气囊式止血带,避免使用过窄或弹性过强的材料。
6.使用后护理
清洁与消毒:使用后需对止血带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维护:定期检查止血带的完整性和功能,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7.患者教育
指导患者:告知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肢体静止,避免剧烈活动导致止血带移位。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6-8小时,长时间制动可能导致患者不适,需做好心理疏导。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