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刺定位
手术背景:在心脏手术中,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或主动脉瓣置换术,通常需要在主动脉根部插入插管以建立体外循环。手术结束后,插管需要撤出,此时主动脉壁上会留下一个小孔。
穿刺准备:医生在撤出插管后,会在主动脉壁的小孔周围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缝合或压迫止血,以减少出血风险。然后,将主动脉排气针的针体对准小孔,准备穿刺。
穿刺操作:医生通过针柄控制针体的方向和深度,将针体穿刺进入主动脉壁的小孔,进入主动脉腔内。针体的尖端设计(如斜面或圆锥形)有助于顺利穿刺,同时减少对主动脉壁的损伤。
2.气体引流
连接排气装置:穿刺成功后,医生将连接管与外部的排气装置相连。排气装置可以是注射器、负压吸引装置或其他专用的气体引流设备。
气体排出:通过排气装置产生的负压,主动脉内的气体被吸引并通过针体和连接管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减少主动脉内的气体积聚,防止气体进入冠状动脉引起气栓。
持续监测:在气体排出过程中,医生会持续监测主动脉内的气体排出情况,确保气体被完全排出。同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
3.防止气栓
气栓风险:在心脏手术中,主动脉内的气体如果进入冠状动脉,可能会形成气栓,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主动脉排气针通过及时排出主动脉内的气体,有效降低了气栓的发生风险。
安全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一些主动脉排气针还配备了安全机制,如防止针体过度穿刺的设计,确保针体不会穿透主动脉壁进入其他组织或器官。
4.操作结束
拔针处理:当主动脉内的气体被完全排出后,医生会小心地拔出主动脉排气针。拔针过程中,医生会注意避免引起新的出血或气体进入。
伤口处理:拔针后,医生会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压迫止血或缝合,确保伤口愈合良好,减少感染风险。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